东方网(好热源码网转载)通讯员刘娟2月22日报道:口罩预约,线上操作,村委代购,安全省心;基层防控,底数摸清,一人一“证”,快速通行……当前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随着返程高峰到来和企业复工,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为推进基层防控工作,筑就社区抗疫的“移动城墙”,闵行马桥镇彭渡村全员出动,连日来坚守一线,不仅认真落实上级要求的疫情防控“规定动作”,同时因地制宜实施了深得民心的“自选动作”,让这场战“疫”有力度更有温度。
“小程序”发挥大作用
精准排查“不差一户、不漏一人”
为落实上海“三个覆盖、三个一律”要求,更好地保障村民群众的安全,有效阻断病毒传染源,彭渡村第一时间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牵头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彭渡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预案》工作要求,统一调度、协同推进疫情防控工作。
彭渡村全村区域面积4.42平方公里,户籍人员3022人,其中本地常住户籍630人,外来人口4182人。辖区范围广,人口多,这无疑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结合本村实际,彭渡村通过进一步优化红色网格工作模式,重新调整责任区块,增强人员配备,延长工作时间,将网格触角深入一线;同时开通24小时疫情防控电话,鼓励房东、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志愿者等群众力量提供线索,推进群防群控工作取得实效。
但在非常时期,排查工作靠网格员、志愿者挨家挨户入户排摸毕竟不是办法,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还易导致交叉感染。如何才能“不差一户、不漏一人”地实现人员信息的快速精准排查?村委展开了“头脑风暴”,最终诞生了利用微信“小程序”做信息采集的好点子。
身份、性别、年龄、住所、返沪日期、具体来自哪座城市……伴随着微信小程序的上线,村民们在线上就可以自主方便地填写“来沪人员情况排摸登记表”,疫情排摸工作顿时变得高效而精准,同时也有助于信息的汇总与分类。
10个道口24小时“逢人必查 逢车必检”
一张“小卡片”让管控更高效
为进一步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落实农村地区群防群控工作,1月30日起彭渡村封闭了村内8个人员出入较少的出入口,剩余10个出入口由网格长、网格员、志愿者等24小时轮班值守,对出入村宅人员进行严格管控,将体温监测、信息登记、询问排查等工作落实到位,履行好“守门人”的职责。
“请出示一下身份证!
“请测量体温!”
“是否登记过健康信息表?”
“小程序是否填写过个人情况登记?”
在现场,工作人员逐一对进入人员进行信息核实,对非本村小组人员(包括来沪人员等)一律不得入内。
“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我们逢人必查,逢车必检,确保疫情防控‘严’字当头,不打折扣。”彭渡村党总支书记张继光介绍道。
然而,“逢人必查,逢车必检”也会带来新问题——高峰时期进村人员较多,逐一仔细排查费时费力,还可能会造成人员排队聚集情况。为避免人员聚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彭渡村由想出了“金点子”——发放“小卡片”。
对已填写过“健康状况信息登记表”及“来沪人员情况排摸登记表”的人员,与农村房屋租赁平台上实有人口登记信息进行比对,确认信息准确后,对审核通过人员发放“彭渡村村宅临时出入证”。
“进入人员出示本人身份证(或有效证件)以及出入通行证,便可简化排查手续,仅需测量体温即可快速通过。”张继光表示,为了赶制出入证,两委班子成员加班加点,忙到深夜,截至目前已制作完成2500余张出入证,实行“两证合一”快速通行后,各出入口排队等候的情况大有改观。
张继光表示,为提升农村地区防控力度,彭渡村严格落实人员出入管控,对新返沪人员采取延期办理“村宅出入证”,一律建议其居家观察14天,无异常后方可至网格办理。”
少出一次门 少跑一趟路 少接触点人
口罩预约服务升级被“点赞”
申城口罩预约工作是当下特殊时期的民生热点,能否让居民省心、放心地买到口罩,考验着基层的智慧和服务。
一个小小的口罩,成了村干部重点思考的“大问题”,彭渡村两委班子连夜召开专题会议,精心部署。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彭渡村推出了村委公众号“线上预约”,并在全村各个出入口张贴公告。
为回应民众对于线上预约口罩的各种疑惑,彭渡村还及时通过公众号推送了预约登记购买须知,利用各个村民群、组长群、志愿者群等广泛宣传。当线上“口罩预约”准时开始,村民们纷纷守在家里,拿出手机,输入信息,轻松完成口罩预约。
短短几分钟,预约人数已破百,所有预约数据在后台清晰呈现,一目了然。根据预约时间先后顺序,工作人员逐一进行资格审核,高效便捷。
为让民众少出一次门、少跑一趟路、少接触点人,彭渡村还进行了服务升级——根据每日配额,安排工作人员去药店代购口罩,再逐一通知村民众分时段分批次来村委购买。接到电话通知,民众无需排队“即到即买即走”,大大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的风险。
当前,村镇、社区是防疫主阵地,闵行彭渡村全村上下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结合本村实际,科学防控,精准施策,为保障民众健康筑起一道道防线,也让民众在这场战“疫”中感受到了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