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由此对人们的心理产生不小的冲击,一些人从最初的担忧、惶恐,发展到焦虑、抑郁倾向,为了帮助大家舒缓紧绷的神经、还你一个明媚的心情,新华网邀请黑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谢念湘做客新华访谈,今天播发第四期《疫情之下的夫妻:不是相互改变,是接纳和抱持》。

【点亮“心”情系列报道之四】疫情之下的夫妻:不是相互改变,是接纳和抱持

【点亮“心”情系列报道之四】疫情之下的夫妻:不是相互改变,是接纳和抱持

黑龙江大学心理学教授谢念湘做客新华访谈

典型案例1: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人“宅”在家中,生活模式发生很大变化。今天的主角是一对夫妻,他们相濡以沫二十多年,18岁的儿子今年上了大学。原本一家三口的春节团圆,被突如其来的疫情分隔两地。在这个难得的二人世界,他们却过得火星四射。无奈之下,他们求助于心理医生。

案例分析:

经询问得知,夫妻二人从前都是早八晚五,生活轨迹相对固定。一天的时光,夫妻两人在家里共处的时间3-4个小时,真正坐下来沟通、谈谈工作、讲讲一天见闻的时间并不多。

在防控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常态被打破了,多年维系的活动发生大幅度的变化,产生了适应性障碍和应激性障碍。疫情本身是一个应激源,这个应激源会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和消极的心理反应,很多人对此不太适应。

像上述这对夫妻一样,突然间整天四目相对,不知道说什么。有的家庭是两个人分别在不同的房间里,双方没有沟通,都在低头玩手机;有的家庭是两个人在一个房间里相安无事地玩手机,还有的家庭是聊天、一起坐在客厅看电视等……

夫妻两人分别在不同的房间里玩手机,时而又觉得不太妥帖:家里有人在,彼此还不沟通,多少感觉有点尴尬,说话呢,又觉得没有什么可说的,没话找话的感觉怪怪的;有时沟通还词不达意,引起争执,搞得脸红脖子粗,最后不欢而散……

典型案例2:一位男人打进热线,述说自己最近一段时期的烦恼。他说,早晨起床,一想今天也没什么事情,就在床上懒了一会,妻子骂他“懒虫、没毅力”,接下来催他起床吃饭,他起床后洗漱慢了点,妻子又说“吃饭都赶不上热乎的”。吃过早饭,闲来无事,准备看会儿手机,妻子又开始唠叨“一天天的,什么也不做,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就知道吃饭睡觉玩手机”……一旁的妻子则吐槽丈夫:最近不知道怎么了,他没有生活情趣、邋遢懒散、不修边幅、无所事事……自隔离在家以来几乎每天不说话,自己快被他气死了等等。

案例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疫情这个应激源只是外界因素,因为不能参与正常的社交活动带来了情绪转移。同时也存在内部因素,即性格因素。有的夫妻在相处过程中喜欢沟通,遇事多商量。有的夫妻遇事互相指责,不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

专家支招:

从上述两个典型的案例看,我们倡导求大同、存小异。理性的做法是每天挖掘对方一个优点,真诚地表达出来;共同画一幅画,读一本书,夫妻二人轮流读5-10页,然后探讨书中的精彩观点和自己的心得;共同研究美食,菜谱;一起练瑜伽;转变一下思维方式,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

其实,最好的亲密关系不是谁改变了谁,而是彼此接纳、抱持。

同时,用你希望别人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去做你希望对方为你做的事。

联合出品:新华网黑龙江频道、哈尔滨市卫健委、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

策划:颜秉光

监制:李国红

视频制作:才 萌

文字:郭梁越

制图:董云竹

【点亮“心”情系列报道之四】疫情之下的夫妻:不是相互改变,是接纳和抱持

[责任编辑: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