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老伯在护士的陪伴下走出病房 /晨报首席记者 任国强
本市昨天又有7例确诊病例痊愈出院 /晨报首席记者 任国强
昏迷了13天,住院一个月零两天!这一个多月,对于上海首个出院的危重症新冠肺炎病人杨老伯来说经历了太多,“感谢党,感谢上海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一声声感谢,杨老伯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回家就想看看孙子,一岁多很可爱”。
元旦前回了一趟武汉
昨天,上海一共有7名新冠肺炎病人出院,杨老伯第一个走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应急病房大楼。阳光很好,头发花白的杨老伯精神奕奕。
“今年8月,我就69岁了。”杨老伯是武汉人,去年就来上海给儿子、儿媳带孙子。今年想好了不回武汉过年,于是他就一个人在元旦前去了武汉,“想买点年货带过来,还自制了麻辣香肠,晾得差不多干了才过来,武汉的麻辣香肠很香。”
年货带回来了,杨老伯却病了。1月9日,杨老伯从武汉回到上海,几天后就开始发热咳嗽,而且病情越来越严重,呼吸越来越困难,杨老伯到浦东某医院看病,住了3天,情况却每况愈下。
1月23日,确诊患了新冠肺炎后被送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此时杨老伯已经生命垂危。
一度昏迷了13天
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告诉记者,1月23日杨老伯气急,医生紧急进行了气管插管。
更让人担心的是,专家组发现,杨老伯有严重的慢阻肺,乙肝丙肝指标也不好。一度还出现了低血压,甚至休克。杨老伯成为了危重症病人住进了最重症病房。
全力以赴的抢救开始,用上最好的医疗设备,聚集上海最好的专家资源。呼吸科、感染科、重症科等,权威专家们在公共卫生中心进行会诊,每天上午下午各一次。
胡必杰说,我们会诊发现,杨老伯新冠肺炎还合并有真菌,白蛋白很低,免疫功能很差。专家们为杨老伯进行积极呼吸治疗,四个抗细菌真菌抗生素用药,并且根据杨老伯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案。
2月4日,杨老伯醒了。昏迷了13天后他慢慢战胜体内的新冠病毒。杨老伯说,“醒了以后赶紧打电话让家人放心。”在随后的日子里,杨老伯按照医生治疗计划逐渐恢复,成为了上海第一个危重症新冠肺炎出院病人。
出院这一刻,杨老伯一直在致谢,“很感谢全体医护人员和专家组,医护人员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护理得非常好,像对待小孩一样对我。”
杨老伯的老伴尽管没有去武汉,但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幸好,只是轻症,10多天前出院了。
昨天,一家人终于能够团聚了。
对今后治疗信心十足
杨老伯出院了,给其他还在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与新冠肺炎进行斗争的重症病人和危重症病人带来了信心。
“杨老伯的恢复很鼓舞人心,对我们专家组来说,也很鼓舞!”胡必杰透露,还有一个曾经是危重症病人已经拿下呼吸机,现在重症病房里还有9个病人病情危重。
对于危重症病人治疗心得,上海专家治疗组不约而同地归功于这个临时组建的最优团队。来自瑞金、仁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等5家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主任级专家,人称“五大天团”。这样的调度,是上海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这也是管理层深思熟虑后做的决定。
胡必杰说,我们集合所有的优势,调动了全市各方面资源。“五大天团”每个人管几个重症病人,给予最好、最细心治疗。
据悉,重症、危重症患者指征有明显不同。临床来看,出现呼吸衰竭即为重症患者,呼吸衰竭后使用气管插管、呼吸机等治疗的,则为危重症患者。
虽然目前没有针对新冠肺炎的特效药,但是,从现有的抗病毒药物中,上海专家们筛选出几种有一定效果的药物。
经过前阶段经验积累,胡必杰对今后新冠肺炎患者治疗信心十足,“不断调整方案后,普通型转重症、重症转危重症,比例会越来越低,我们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