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阿婆给老人们剪头发 本版图片/晨报记者 张佳琪 制图/潘文健
79岁的武阿婆成了为大家剪头发的理发匠。87岁的黄阿婆要陪腿脚不便的沈阿婆说说话。65岁的陶阿姨与同一栋楼内5位高龄老人结对,照顾她们的日常生活。
这一个月,大宁路181弄5号大宁新村第二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大二居委会”)的数百位阿婆,有着她们自己的“抗疫生活”,过得一点不孤独。
她,为大家理发
昨天一早,武阿婆又提着她的工具袋出门了,她的百宝箱里,理发推子、剪刀、梳子、围裙一应俱全。这是当年为老伴理发攒下的家当,最近,她又把它们重新翻找了出来。
“武阿婆侬来啦。”尽管武阿姨搬到大二居委会辖区没多久,但居委会的干部们对她已经非常熟悉,这位老阿婆性格开朗,有副热心肠。“疫情刚开始没多久,武阿婆就来了,说是想报名当志愿者,但她年纪太大了,腿脚又不好,我们就将她劝回去了。”居委干部告诉记者,“谁知道她第二天又来了,拿了100元钱,说是要捐款。第三天又来,说觉得捐少了,要再捐200元。”捐了钱,武阿婆仍闲不住。用她的话说,自己性格外向,不爱宅在家里,年轻时是巾帼不让须眉的电焊工,退休在社区里当楼组长,还是广场舞达人。
上个星期,得知有很多老人有理发需求后,武阿婆又一次跑到了居委会。“别的做不了,剪个头发,我还是可以的。”武阿婆毛遂自荐。这一次,武阿婆的自荐成功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小区附近的理发店迟迟不开门,每月一次为老人提供剪发服务的社区服务也无法开展,不少老人向居委抱怨头发太长受不了,想到外面剪剪头发,这些老人中,那些无法下楼的老人们的需求最为迫切。
胡阿婆已年过80岁,平时走路时身体有点前倾。得知武阿婆一把年纪还来为她上门剪发,胡阿婆不住道谢,两人一边剪发,一边聊着只有同龄人才熟悉的往事。“侬是电焊工,我是民警。”两位老人都很为自己曾经的职业骄傲。
告别胡阿婆,武阿婆又前往下一家,86岁的刘阿婆腿脚也不利落。“侬慢一点,慢一点。”看着刘阿婆颤巍巍从床上挪到椅子上,武阿婆提醒道。“谢谢侬啊。”和胡阿婆一样,刘阿婆也不断道谢,还夸赞武阿婆,“侬身体好!精神好!”
她,跟他们结对
在这个门栋的302室住住86岁的沈阿婆,她腿脚不方便,87岁的楼组长黄阿婆住在同一个楼层,会过来跟她说说话。黄阿婆为何要帮沈阿婆?这还要从在社区里运行多年的“老伙伴计划”说起。黄阿婆的女儿是“老伙伴计划”中的一员,与五名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结对,每天关注着这些老人的状态,沈阿婆正是她女儿结对的一员。疫情期间,女儿成了守在小区大门口的志愿者,黄阿婆就替女儿照看起了她结对的老人们。
除了武阿婆、黄阿婆这样的编外志愿者,大二居委会辖区的“小老人”志愿者共有15人,他们和75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担负起照顾他们日常的重任。“小老人”们平均年龄为67岁,用65岁的陶阿姨的话说,与他们结对的老人,和自己父母的年龄差不多大。
“我和他们讲,这段时间不要出来,有什么事情就打电话给我,需要菜,我给你买好挂门口。”陶阿姨介绍,她现在与同一栋楼的5位独居、高龄老人结对。“要买口罩,我帮他们登记好,买好送到家里去。年纪大的人抵抗力也差。”
每天上下楼,路过几名独居、高龄老人的家门口,陶阿姨必会做一件事情,就是向门内高喊一句:“你好吗?”“他们要是回答我‘好’,那我就放心了。要是在门口看不见人了,我就会急,就要打电话了。他们都是独居老人呀,我比较担心他们。”
陶阿姨说,疫情期间,他们这些“小老人”尤感自己的责任重大。因为老人子女上门的频率变少了,好多以前靠子女解决的事情,现在都办不成了。按照“老伙伴计划”,志愿者们每隔两天都要探望一次独居老人,但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只要经过独居老人的门前,她们都会停下来上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