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平均医护心情指数是7.86,比昨天高0.48。”前天晚上,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市一医院支援雷神山156人医疗队队员之一、医学心理科主任程文红正通过手机端查看当天的“医护心情指数”,不时在纸上记录几笔。
“医护心情指数”来自程文红特别为医疗队队员设计的“简易医护心情指数监测问卷”。每天,市一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都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填写“心情小测试”,结果会反馈到程文红的手机端。“这个简易调查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当前医护人员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还能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以便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程文红说,“心理专家团队会根据医护人员最关注的话题开设线上‘聊吧’,分享经验、纾解压力,提出专业性意见。对于特别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我们还会启动‘巴林特小组’模式进行心理干预。”
鼓励大家说出担忧
巴林特小组,是一种团体心理辅导形式。匈牙利巴林特(Balint)医生最早采用这种形式来培训和提高医生理解病人的能力。在疫区前线举行巴林特小组分享活动,目的是提升共情,纾解心理压力。
据这批支援雷神山医院的市一医疗队领队、副院长刘军介绍,在疫情防控中,医护人员面对种种极端情况,也可能出现心理疲劳乃至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心理干预的及时介入十分必要。因此,在抵达武汉的第一天,随队的医学心理科专家程文红就初步拟定、启动了患者和医护的“心理维护方案”。
“我们要做最充分的准备、打最硬的仗。市一医院在编组支援武汉的整建制医疗队时,特别做了‘医学心理科主任全程随队’这样的部署。医疗队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我们希望能以专业的心理干预体系,为前线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铸造坚实的‘心灵铠甲’。我们也会积极帮助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康复。”刘军说。
2月23日是医疗队正式接收患者的第一天,当天上午就有患者被陆续送入由上海市一医院医疗队接管的雷神山医院C1、C3病区。晚上8时,在医疗队驻地,一场“巴林特小组”讨论会正在进行。十余位医护人员身着便服,围绕着几个小圆桌畅所欲言。
这次讨论的主题是“恐惧”。这次医疗队中,有不少“90后”医护人员,从未有过类似经验的他们在面对这样的疫情时,心中难免有些忐忑。会不会被感染?会不会发生医患矛盾?自己的工作经验能应对这项重任吗?远在上海的家人孤单无助怎么办……针对这些在前一天“简易医护心情指数监测问卷”中被提到的高频问题,程文红组织了这次“巴林特小组”讨论会。讨论会上,程文红鼓励大家说出自己最大的担忧和顾虑,邀请已经在当天近距离收治患者的医护人员说说感受。“其实接触了以后,就觉得这部分患者和平时我们收治的患者没太大区别,要重视,但不必妖魔化。”随着有经验的队员娓娓道来,原本有担心情绪的医护人员也逐渐放松了。
首次线上“聊吧”聊入睡
针对医护人员工作繁忙,无暇频繁参与线下讨论,医疗队更多采用线上“聊吧”进行心理疏导。
22日晚,医疗队举行第一次线上“聊吧”活动,主题是“如何睡个好觉”,共有17位医护人员参与讨论。一位94年的护士在“聊吧”里倾诉自己近日入睡困难,试了网上各种“疗法”,效果甚微,另一位参与讨论的医生立刻向她推荐自己的经验。程文红则不失时机地引导、点评,“大家这两天都在忙着划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缓解压力也很类似。有压力时人就会情绪紧张,难以入睡。如何减压?得在压力、放松之间设置一个缓冲区域。”程文红用医护人员最能理解的比喻给出建议,“睡觉前可以有点‘仪式’,相当于一天工作下来,从压力区经过缓冲区,进入舒适区。”一个小时很快过去,程文红总结了一份“入睡小贴士”,并确定下次“聊吧”的主题是“压力管理小技巧”。
“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期,心理援助作为医疗救助的一环,发挥着心理疏导、平复情绪的重要作用。”程文红说,“心理专家能通过专业技能识别出援助对象的恐惧焦虑是现实还是过度,从而提供针对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