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筛查是疫情防控中最重要的防线之一,在申城上百家发热门诊医疗机构中,同仁医院可以说十分特别——全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就是在这里被及时发现并确诊。可以称之为本次战“疫”中,“上海战区”最初、也是最响亮的一声警报。
昨天,在同仁医院的发热门诊,本报记者了解到这声“警报”发出的经过。
多一丝警觉,抓住上海“第一例”
今年1月15日21时,一位50多岁女性在家人陪同下走进同仁医院发热门诊,她有发热、乏力等症状。
“我记得当时媒体报道武汉已有40多例确诊患者,听这位女士说话的口音似乎有点像,所以多留了一份心。”临时支援发热门诊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于亦鸣首先想到的是详细询问,进行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
“她说自己从武汉来看在上海工作的女儿和女婿,抵沪后就觉得身体不舒服。”听到这些,于亦鸣警觉起来,在看血常规化验和胸片报告时,发现血象和胸片符合病毒性肺炎特征,他第一反应是马上汇报。而此时,早已过了他的下班时间。
36岁的于亦鸣已在这个岗位工作13年,他的职业素养和警觉性,让这一无从参照的“特殊患者”以最快速度得到“特别处理”——感染科行政副主任刘岩红得知情况后,立即将患者移至发热门诊常设的独立留观室,由两扇门阻隔,可以做到完全隔离。而当班医生和护士则马上穿上一级防护装备。
第二天早晨8时半,院内专家进行紧急会诊,区疾控中心的流调团队也及时赶来。多方给出最初的判断——不能排除患者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而此时,一份疑似新冠病毒的样本,已经在送往国家疾控中心的路上。
刚全面升级,传染病楼派上用场
会诊当天,这位患者被转移到同仁医院传染病楼的独立隔离病房。当然,这一高规格的隔离病房,原本并不是为新冠肺炎患者准备的。
据了解,这栋医护楼的所有设施去年才全面升级,“我们发现每年冬末春初,呼吸道传染病激增,尤其是甲流、乙流感染者,于是去年做了改、扩建,这次升级太及时了!”
记者在传染病楼看到,2楼的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分隔清晰,还设有专用的挂号收费、检查检验和取药等窗口、DR摄片室、输液室、卫生间等。据了解,这里已经具备应对批量发热病人集中就诊的能力,一天能接诊400例患者。
而在第一例患者出现后,医院提前预判,开启大楼所有区域的功能,快速将隔离病房增加到16间。低度、高度疑似患者可在不同楼层留观,设重症病房一间,配备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等抢救设备。
命中率7成,关键在于精确诊断
疫情发生至今,被同仁医院列为疑似新冠肺炎患者中,有20人被确诊,“命中率”接近7成。对门急诊病人的详细筛查,以及对发热病人精确诊断,是高命中率的关键。
同仁医院地处长宁区,是毗邻虹桥交通枢纽的区域性医疗中心,除服务长宁70万常住人口外,还辐射周边六个区。从2月24日开始,医院门诊量有比较明显的增幅,一天约5000余号,高峰时医院门口排起长队。
“这位阿婆,请测一下体温。”“您哪儿不舒服?有什么症状?”昨天在同仁医院大门的疫情初筛入口处,正在执勤的医务人员一边给入院人员测量体温,一边问询并进行登记。这只是“第一检”,接下来还有流行病学调查、护士测评,进到门诊大楼前,还有两道“关”。
为了提升筛查效率和准确度,也让排队患者尽量缩短聚集时间,医院将门急诊入口关口前移,设置三个体温监测位点,对所有进入门诊楼人员(患者及家属)均做体温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健康问询工作;门诊入口处用临时帐篷将做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分隔成“人工填表队列”“手机扫码队列”,通过蛇形“一米线”及地面站立标识,防止人员聚集。
“过三关”的做法还收到另一个奇效——由于每一关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这让排队市民不自觉地变得更加耐心。
发热是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见症状之一,发热病人筛查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据了解,这一个多月里,发热门诊最多时要接待400多号病人。除了排查诊断新冠肺炎患者要做到“快、准、狠”,还要降低门急诊的感染风险。同仁医院院长马骏开玩笑说:“门急诊和住院部之间,我们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根据人流“单向流动”原则,同仁医院封闭医院部分入口,转送病人的关键要道“能阻能隔”,其他入口则出、入分离,病患与员工通道也尽可能分离,设置醒目引导标识,专人负责管理。
同仁医院还出台“史上最严举措”,对住院患者的探视和陪护均作了细化规定。对已预约入院的患者,护理部和出入院处人员一一电话沟通,做好后续服务。
同仁医院发现上海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至今,依然保持着患者零漏诊、院内零感染的纪录,这其中1%是偶然,99%则是必然。这也是全上海医疗系统,面对疫情仍能保持严谨高效诊治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