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学生小李期盼已久的寒假,因新冠病毒肺炎的爆发完全变了样。旅行取消、逛街聚会打住……取而代之的,是睡个懒觉,看会儿书,吃个早午饭,做点作业,刷个网剧,晚上睡不着再刷个抖音,他自己都说这是“居家废柴模式”。
如此日复一日,耳边自然少不了爸妈的轮番唠叨——“都九点了还不起床”“十二点了还不睡觉”“每天就知道看电视玩手机”……心有不甘的小李拨通金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假期还在延长,我已经整天不出门了,究竟要怎样才能不虚度光阴,让爸妈满意?”像小李这样的咨询,服务热线至今已接到不少。心理专家提醒,宅家的寒假,别让孩子宅出拖延症。
电话里的小李有些委屈:“哪怕宅在家,其实我开始也是有计划的。每天7点半起床洗漱,8点吃早饭,8点半开始晨读,10点锻炼一小时……”没想到,连着几天闹钟响也没能让小李准时爬出温暖的被窝。所谓的计划,也就在拖拖拖中“黄”了一大半。
金山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主任、金山区学校心理辅导协会会长马美珍老师,已从事学生心理工作二十多年。她告诉记者,这个寒假,中心热线接听到的电话内容,多数是因寒假作业和任务未完成而引发的亲子矛盾,很多孩子明明为悠长的宅家假期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实施起来却不尽如人意。
马美珍认为,孩子完不成计划很可能是计划本身出了问题。一方面,孩子在分配时间时,对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长常常预估不足,看书、做作业、运动……计划表看似排得满满当当,另一方面,家长的“激励”常常也是孩子制订出看似忙碌但其实并不合理计划的原因。这些计划表中,只要有一项“延误”后面就会出现“大面积延误”甚至导致任务“取消”,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习惯性拖延。因此,她建议,家长在帮助孩子一起制定计划时,根据实际执行时长对预估时间做出相应的调整,给整个计划留点空间,多点弹性,使它更适应自己的实际节奏。
此外,也要避免计划中的任务类型太过单一。尤其是不能为了看上去努力,而排太多的学习任务。“排计划就跟点菜一样,要讲究‘荤素搭配’。如果只有学习,难免会心生倦意,但如果全是娱乐,又容易颓废沉迷。学习、运动、娱乐、劳动……不妨每天都安排些、错开些,真正做到劳逸结合。”马美珍说。
引导孩子制定合理的计划,还应该注意任务要多些创造性,否则更易导致亲子冲突。以小学生的每天“体锻一小时”为例,马美珍说,当下多数孩子只能在家中锻炼。很多家长每天让孩子跳绳,时间一长,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而丧失兴趣:“其实可以引导孩子利用家中现有道具,创造性地帮助他们设计一些新玩法。比如跳绳跳厌了,不妨用绳子和孩子一起玩‘揪尾巴’,家里有爬爬垫的,可以贴上数字玩跳房子。”
至于如何才能真正将计划落到实处,马美珍建议可以通过每天打卡来坚持。“每打下一个钩,记录的都是进步,让人振奋。用打钩来关注自己的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哪怕是今天比昨天多完成了一项目标,小小的肯定,能累积出大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