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声谢谢,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圆

时间:2020年2月5日

地点:武汉金银潭医院

讲述人:国家医疗救援队队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潘纯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潘纯隔着玻璃把病人检查单给窗外医生看。

今天我临时调到武汉金银潭医院7楼病区,查完房时,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因为有呼吸困难,给他进行了无创通气。他断断续续地问我:“我的病还能不能好,因为我家里还有90岁的老母亲。”我握着他的手,跟一起查房的程医生和宋医生安慰他说:“相信我们,也相信你自己,你一定能好!先慢慢呼吸,我们也会给你一些药物,不要担心。要给自己加油,因为你的母亲还需要你照顾,她在等着你回家。”这个病人声音微弱地、断断续续地说:“我一定能好,我会坚持,也谢谢你们!”听到这声谢谢,我觉得我们更要努力让我们的病人和家人团聚,有小家就会有大家。

深夜,我抓住了那只悬在半空中的手

时间:2月6日

地点:武汉江汉方舱医院

讲述人: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广东)援助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医生 刘晓春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刘晓春(中)与同事在方舱医院。摄影:徐昊

2月6日,夜已深,病房里病人渐渐进入了梦乡,只有我和门口的护士姑娘还在孤单地与黑夜抗争着。隔离衣里的汗水,像是雨声,一滴滴,滴落,通过衣服浸润着肌肤,只是这失去了温度的雨滴,是那样的寒冷,冷到内心深处,连血液也没有了温暖。不过这些早已无所谓,可以坐下来稍作休息已是最大的幸福。

放眼望去,看着熟睡的病人,才感觉睡觉这种我们早已习惯了的度过黑夜的方式现在是如此的珍贵。睡着的时候,没有思想,没有病痛,可以忘记被病魔摧残的一切。如果不是因为这该死的病魔,这些人都应该是在家里的床上,做着美梦,享受着这夜晚的舒适。现在全是因为它,他们要在这医院里,挨过这漫长的黑夜,靠着这短暂的睡眠暂时忘却痛苦。

一阵咳声将我的思绪拉回,闻声赶去,17床,30岁的年轻的小伙子,刚刚查房时并无特殊,他轻轻的用被子捂住嘴角,尽量不发出任何声音,生怕惊扰熟睡的其他人,但是火山喷发般的气流怎可能如此轻易的被抑制,又是一连串的咳声,那憋得通红的面容,也随着这涌出的气流舒展开来。

“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多久了?”

“二十分钟了,觉得有点呼吸困难”

“怎么不叫医生?”

“我看你们也忙了一晚上了,没停过,刚刚休息一下,不想折腾你们,自己忍忍就算了”。听了这句话,自认为不是多愁善感的我,也忍不住要泪目,瞬间觉得今天的所有辛苦都值了。叫护士赶快测了血氧饱和度,推来了氧气瓶,开了一些药物对症治疗后,病人渐渐恢复了平静。

不觉间,凌晨1:40,离交班还有20分钟,交班前的最后一次查房,看着一张张酣睡的脸,真的希望他们能早一点摆脱这病痛的折磨,在每一个夜晚来临时都可以睡得如此沉静。经过17床时,看到他安静的睡着,放心的离开了。

“医生”,我扭过头,原来是17床,可能是我的脚步声吵醒了他。

“还不舒服吗?”

“不是,您快下班了吧”,

“嗯,不过不用担心,下一班医生会继续负责你们的”。

“谢谢您”。

“没关系了,好好休息,不要有心理负担,有不舒服一定要叫医生”。他点了点头,目送着我离开。

“医生”,我收回迈出的脚步,“还有事吗?”。

他伸出了一只手,很快又下意识地收回去,好像做错事的孩子。他知道他的这只手可能会连累我,或许我也会嫌弃,我迎过去,抓住了那只悬在半空中的手。

“加油!”

医院,本就是痛苦的集中营,医生也似乎看多了病人,对病痛,就如习惯了医院里浓重消毒水的味道,早已熟视无睹。而对于他们,医生是生的希望,是守护神,是带他们走出这里的使者。无需太多的言语,一个字,一个手势,就会温暖这寒冷的深夜。身上的雨滴还在滴滴答答,依旧冰冷,流向心深处,却不能冷却那颗暖暖的心。

收到了来自27床老夫妇的感谢信让我信心倍增

时间:2月8日

地点:武汉

讲述人: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肾病科 李秀丽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武汉,我还没来得及欣赏你的美景,也没来得及了解你的风土人情,就已经加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凌晨5:00,胃还没有“睡醒”,逼着自己吃饭,但只敢喝三口汤,因为马上要进入隔离病房,开始紧张忙碌的一天。

有人说,你若想看清人间冷暖,就去医院看看病房里的悲欢离合。

(一)携子之手,与子偕老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27床邓奶奶躺在床上,连翻身都费劲,照顾她的是老伴白爷爷,从外貌和精神状态来看,邓奶奶比白爷爷年长了很多。在白爷爷眼里,她勤劳善良、能吃苦,年轻时是一名优秀劳模。因为得了肿瘤,身体每况愈下,才变得如此虚弱苍老。白爷爷心疼的说“她年轻时太能干了,身体都累坏了,现在又得了这个病,我真的很担心她。”我告诉白爷爷我们是来自北京的国家中医医疗队。此时,白爷爷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激动地说,“我听到你们说话就感到非常的亲切,你们来了,我就放心了。”原来,年轻时白爷爷在北京昌平当过兵,“北京”情节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今天我给邓奶奶输液时,白爷爷说“孩子,你们辛苦了,今天是正月十五,你们为了医治我们不能和自己的家人团聚,衷心的感谢你们!”老人发自肺腑的话触及了我的泪腺,我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哽咽着对邓奶奶说,“奶奶,您一定要加油,等您好了去北京故地重游!”。老两口会心地笑了,这是这些天他们第一次笑。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二)身体垮了,但是精神不能垮

30床70多岁的老爷爷,一直坐在椅子上,连输液也是,让我很费解。这位老人为什么如此“倔强”呢?老爷爷说,“病毒可以把人的身体搞垮了,但精神不能垮!我不能躺下,有力气就要坐着!人不能老躺着,躺着精气神就没了。我听你们的话,配合治疗!打败病毒!”我竖起了大拇指,这就是与疫情战斗的人们的缩影,自强不息,坚强勇敢,让我们一起加油!

(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43床阿姨一脸愁容,我以为她哪里不舒服正要叫医生时她却阻止了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原来阿姨的爱人正在3层病区接受治疗,情况不容乐观,她一直给爱人打电话、发微信,却收不到回复, “我很坚强,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我一定要打败病毒。可是他很脆弱,我了解他,他离不开我,我怕他放弃……”阿姨哭了,不是对疾病的害怕,而是对爱人的牵挂,我安慰地握住她的手,告诉她:“叔叔不会放弃,我们更不会放弃,要坚强……”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下班时分,我收到了来自27床老夫妇的感谢信,瞬间,所有的累都消失了,责任与使命使我充满能量,去迎接新的一天!武汉,加油!东方人,加油!

特别的元宵,收到三封来自患者的感谢信

时间:2月8日

地点:湖北孝感市中心医院感染楼

讲述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重症组队员、呼吸内科护士 周柳吟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元宵节,刚下班,孝感中心医院汤敏护士长给我们煮的汤圆,我们也吃上了汤圆了。在这特殊的日子里,还收到了三封感谢信,心里面很暖。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虽然我看不到你,但我知道你们是那群最可爱的人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虽然你们每天都穿着一层厚厚的防护服,虽然我看不到你们的样子,但是我知道,你们一定是那群最可爱的人!”孝感市中心医院隔离二病区,一位患者给我们的感谢信里这样写到。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当看到这封感谢信的时候,我的眼帘闪现了泪花。一定是特别的缘分,才让你和重庆援卾医疗队在孝感相识,虽然这种缘分很特殊,你的身份是患者,而我们是护士,虽然相识的地方是隔离病房,但这些都没关系,我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和期望,那就是击退疫魔!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当你孤独无助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来到你身边,给你支持和鼓励,通过聊天得知,我们大家都是80末的同龄人,似乎有更多的话题了,这一刻,我们不是护患,而是朋友!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红区”里的温度

时间:2月13日

地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

讲述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急诊科 吴豪杰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2月13日,武汉阴,微风。到金银潭17天。

今日白班,早上8点到傍晚6点。跟往常一样,从驻地出发到相隔两公里的金银潭战场,因为这里在武汉打响“抗疫第一枪”。坊间流传一句话:世界看中国,中国看湖北,湖北看武汉,武汉看金银潭。

每进入隔离区(红区)都得全副武装,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虽然穿的过程按照步骤严格要求,不容差错,但这每天是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这辈子最爱穿的衣服。

经过详细的交班环节,一天正式繁忙的工作开始了,晨间护理,基础护理,静脉输液治疗,静脉采血,采集咽/鼻/肛拭子等等,这些做完之后,还要兼职一份工作——保洁阿姨。因为疫情爆发以来,清洁工,消毒员几乎没能返岗,有的回家过年,有的居家隔离,有的未受专业的院感防控培训,所以由我们兼任这份工作。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我们科共有10间隔离病房,每个房间有四张床,还有一个活动走廊,面积越大,做清洁和消毒就有难度。当我给每个房间做清洁拖地时,一位李婆婆像关心自己孙子一样问候到:“重庆来救治我们的小伙子呀,你休息一下嘛,别把自己累倒了,如果你倒下了,没人来照顾我们了,心里太过意不去喔!”听完,心中非常温暖和感动。虽然此时全身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但“红区”里的温度再次点燃我更加有动力给每一位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战役到了关键时期,我相信,总会有一天,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没有绝望与黑暗,春风会吹开这里的樱花,一树又一树尽连成蔽日的云朵,而这里,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将破土而出的春天。

我们一起凝神聚力,打赢这场不输的战争。今日吾辈之所为,必将载入史册,举全国上下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患者的“爱心加油站”

时间:2020.2.15 地点:湖北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 讲述人:山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科主管护师 张静静

2020年2月15日,我们来到黄冈的第22天,经历了最初的成立病房,开拓病区,经历了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从“零”开始到目前,患者陆陆续续治愈出院,再接收新的患者,经历了开始的困难、艰辛,目前治愈的患者越来越多,心中紧绷着的那根神经慢慢回复正常,从最初的夜不能寐,昨夜是到黄冈来后睡得最好的一觉。

期间有太多太多的感动:患者出院时明媚的笑脸;患者给我们发的太多的感谢的信息;腼腆的大男孩搓着衣角说“凌晨四点看到你们还在忙碌,你们太辛苦”;退伍军人出院时向我们行的标准军礼;80后美女出院时说“黄冈人永远不会忘记山东的帮助”,这一幕幕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在隔离病房内我们负责患者的治疗护理,也负责患者的饮食起居,除了药物的治疗,我们病房还有一角盛放的是水果、牛奶、纸尿裤及生活用品,我们称之为“爱心加油站”,我们希望患者可以增强营养、提高免疫,更早康复。

我们扎根于这个伟大的国度,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因为这是我们的梦想之地。哪怕荆棘仍在,依然通向山顶,值得我们不停脚步,值得我们咬牙坚持。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援鄂医疗队照护病患。

战“疫”日记:此生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唯有患者的信任

时间:2月20日

地点:武汉市金银谭医院

记录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第二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急诊科护士 吴豪杰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病区的治疗工作愈发顺利,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让我们都发自内心的高兴。昨天和前天,陆续两位出院患者特地来感谢我们,郭大爷和我们一起录了小视频,感谢了我们所有的医护人员,陈大姐还写了一封很长的感谢信。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69岁的郭大爷起初病情较重,但作为重症患者他的心态非常好,不仅自己很乐观,而且对我们医护人员也时常积极鼓励。他在录制的视频里说:“我大概2月1号开始发烧,站都站不稳……但我一直给病友们说,听医生就好得快,他们一定会把我们的病治好的。大家心态一定要稳,这个病才能好得快。”

我听郭大爷说,他还有一个妹妹和其他家人可能也感染了新冠肺炎,在其他医院治疗、隔离,但我看见他并没有产生消极情绪来面对治疗,反而时常给我们和自己鼓劲,以他的话说,积极的心态是一剂良药!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陈大姐写的感谢信很长,她在信里面说,她2月11日晚因重症新冠肺炎住院,进院时全身乏力无神,尿频心慌、血压不稳等多种并发症状,心里满是无尽的恐慌和绝望……

随着积极的治疗护理、心理疏导,陈大姐的心态很快的调整过来,不仅住院期间心态平稳,对我们的治疗也非常的配合。11日晚她因重症新冠肺炎住院的,到了19号,她的病情在逐渐控制、好转,她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这封“感谢信”就是她在病房用手机慢慢“打”出来的。

【中国故事|战"疫"】援鄂医生手记 听到这声谢谢 我要努力成就更多家庭团员

她在自己的美篇里面写到:大灾无情人有情,正是有你们这样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其他抗疫英雄的真情关爱和无私奉献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和照顾,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我们新冠肺炎病人的关怀,增强了我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决心。为此谨代表自己和全家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你们辛苦了!希望你们保重身体,早日平安回家!

还有患者创作了美篇感谢我们,还有更多的患者在出院时候,和我们拥抱、感谢我们;患者们对我们的信任、支持和感谢,是最激励我们不停努力工作的源泉。如果问我此生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唯有患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