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起,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的官网主页(wsb.sh.gov.cn)开始以中、英、法、日、韩五种语言发布本市每日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并陆续推出市政府和防控指挥部出台的最新政策措施的外文版。 

其中,担当四种外文笔译任务的团队就是由上海市外办、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简称“译协”)的同事和会员们组成的。笔译组以每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后的中文稿件为蓝本,用英法日韩四种语言进行翻译,并在当天傍晚上线发布。 

这些外文防控信息是如何出炉的?高质量和快速度如何兼顾?本篇聚焦战“疫”笔译组背后的故事。

笔译组的故事 | 英法日韩四语每日防控信息是如何出炉的?

市外办官网上的五语种信息发布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徐旻是日文组的翻译,起初几天1000字左右的原稿,他基本在一小时内就完成初步翻译,之后的译稿也总是又快又好,这和他深厚的中文、日文功底和日常积累是分不开的。每天一早,徐老师就会阅读“上海发布”等公众号上的相关信息,对当天要翻译的内容有一定的预判。

徐老师说:“和口译相比,笔译不仅要考虑意思通顺,还要考虑句式和结构,比如第一天的稿子里有‘不瞒报、不谎报、不漏报’,我就和高翻的同学们讨论了一阵子,尽量让字句精简,又能保持结构的工整。另外,对于‘居家办公、在线办公、错岗上班、分时到岗、轮流到岗’等词语,我特别咨询了有关人事劳务专业的朋友,确认各种情况的具体含义后,才动手翻译。”

在四语种防控信息推出后不久,驻沪外媒和领团发来了热情反馈,其中主要建议是:能不能翻译得再快一些?

对翻译而言,速度和质量是一对矛盾,所谓慢工出细活,但现实条件不允许,每天下午收到发布会的材料,当天傍晚就得上线。怎么办呢?笔译组当机立断:提高初稿水准,优化工作流程。每天的疫情通报会下午2点开始,通报稿会在2:20之前交到译员手中,带自审的翻译初稿得在6点前交到译协,译协二审老师在6:30前完成审校,然后争取在一小时内四语稿件全部上网发布。

用法文翻译组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法语系朱伟明老师等人的话来说就是:“每日下午两点不到,我们三个人开始同一个节奏的心跳,焦急等待市外办发来的最新疫情发布稿,然后分秒必争地投入战斗。不同于从前在学校课堂的闲庭信步,此次,我们师徒三人每天下午都在进行一场‘翻译风暴’。”

韩文组李成姬老师是地道的母语翻译。她带病坚持工作,并密切关注韩国当地发布的有关疫情的新闻,及时调整词汇翻译。

每天晚上的交稿时间都是饭点,四组审校老师都是先工作再吃饭,市外办翻译室和译协的专家们也是每天加班加点审核。

提速刚过两天,驻沪外媒和领团发来了新的反馈:除了每日的媒体发布稿之外,能不能把市政府和防控指挥部新出台的政策措施也第一时间用外文向社会传播?

这对笔译组是一个新的挑战。其中,《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务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8条,光摘要就有5000多字,要求是最晚隔天交稿,和第二天新闻发布会的外文稿同时上线,怎么来得及?!但这个《28条》备受关注,外籍人士非常期待能看到外文版。于是,加大人手,迅速投入“战斗”!第二天,英法日韩版本如期问世。

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也在其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友协”上同步推送英文、日文的每日疫情通报及相关防控信息,并从2月13日起推送全部四种外文信息。

从2月7号开始,上海开始发布前日确诊病例涉及区域和场所的轨迹。然而,上海的小区名字千差万别,绝大多数没有正式的英语名称。对此,笔译组力求将准确性放在第一位,让老外看得明白。此外,考虑到部分在沪外籍人士有一定的中文阅读能力,英译文中也放入了中文原文。

“市外办官网主页是台前,笔译工作是幕后,水上的小天鹅要保持优雅舞姿,水下的鹅掌就得使劲打水。”2月20日,四语信息翻译进入第21天,笔译组成员的话令人十分动容:“虽然项目进行至今已形成了有效的作业机制,但我们明白,这个团队和雷神山、火神山医院一样,是为了有一天‘解散’而存在的。我们每天在城市的不同角落,用自己的所长为疫情防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相信,就像春天会回归大地一样,我们这个项目小组解散的那天也将是疫情结束、曙光到来的那天。”

(素材提供:四语种笔译组)